將臨期第三週—喜樂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加福音 2:10
聖經中某些經文會反思喜樂的元素—包括人際關係、食物和美。但是眾所周知,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耶和華的子民都會在困難重重的時刻體現和表達喜樂。最早時期的基督徒經歷了極大的苦難,卻充滿喜樂(徒 13:52)。當被羅馬帝國迫壓時,保羅堅持要保持喜樂(腓 3:1)。當雅各寫信給受迫害的信徒時(雅 1:2),他勸勉他們在苦難中尋找喜樂。甚或耶穌也為被釘十字架的苦難,而付上這高昂的痛苦代價,也因著喜樂而忍耐(來 12:2)。
喜樂是耶和華的子民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是一種深刻而持久,滿載內心喜悅的態度。儘管我們可能會在身體內能感受得到,但這是心靈和靈魂上的體驗。喜樂紮根於神,由神所賜,在神裡得以圓滿。它是耶和華對子民的充分應許,且不能被奪去。歷史中的人們都一一向我們展示—喜樂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偶然發生的。
我們的世界不斷把不愉快增加並放大。神學家C.S.路易斯( C.S. Lewis) 在他的文章中反思着「享樂」的戲法,他寫道:「有時候我很想知道,是否所有的享樂都不能取代喜樂?」他繼而寫道,「喜樂永遠不在我們能夠控制的能力範圍內,而享樂卻往往能夠如此。」整個經濟的目標都在圍繞着享樂和滿足而運轉,但倒過來,我們對喜樂的敏感度卻變得麻木了。雖然享樂在我們的生活中佔著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並不等如喜樂。
另一方面,世上的痛苦、腐敗和不公義助長了我們變得如此憤世嫉俗、絕望和無樂趣。但對於耶和華的子民來說,痛苦和悲傷卻是十分常見的。雖然我們也受到不公義的壓迫和困擾,但卻不會因為心高氣傲而捨棄我們的喜樂。保羅形容自己是「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林後 6:10)。這與偶然的幸福是截然不同的,喜樂是一種內心心靈的體驗,亦可以與其他情感,如悲傷,一起並存。
正因為喜樂得來不易,所以必須四處尋找。C.S.路易斯把喜樂描述為「天上的嚴肅事務」。基督徒傾向於著重其他理想,例如惻隱之心、謙卑或公義。雖然聖經中常常提及喜樂,但很少有人會形容自己處於喜樂。喜樂通常是與直覺相反的選擇而帶出的產物:在落敗的時候慶祝;在充滿疑慮的時後去相信;在低潮的時候表現得更好。C.S.路易斯寫道:「任何一個認真對待,並且不斷渴望喜樂的人都不會錯過喜樂。」
天使把降臨的故事描述為「將會給所有人帶來極大喜樂的好消息。」當我們反思這故事的時候,願我們讓自己走進極大的喜樂之中。但願我們顧及那遺留在故事之外的人,以及如何邀請他們一同參與這個充滿大喜的好信息。阿門。
- 從米利暗的解放之歌,到馬利亞的喜悅之歌,創意是喜樂最佳的表達方法。試特意創造空間來表達喜樂。假如您缺乏靈感,就讓這聖誕故事引領您表達您的喜樂。
- 神學家威利·詹寧斯 (Willie Jennings) 說:「喜樂是對絕望這惡勢力的反抗。」在這將臨期,我們能如何抵抗絕望和無助的惡勢力?試培養一些能喚醒我們喜樂的習慣。
撰文: Daniel Sunkari
攝影: Bryan Ye-Ch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