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詩歌的反思

「《聖經》不只是一本千遍一律的禮儀律法;它是一封情書,一個關於冒險和勝利的故事,一個被神稱為『美好』的多樣綜合體,它充滿了神秘、浪漫、喜劇、預言,甚至包含詩歌。」
詩歌──是一直被污名化以及滿佈刻板印象的一種形式,它可於脫口秀中在在充滿焦慮的少年顫抖的叫喊中發掘得到,在已逝去的詩人如葉芝和惠特曼,他們那些流芳百世經典作品受人們銘記。
詩歌──是複雜的、叛逆的、精湛的、活潑的,及充滿簡單的尾韻。
詩歌──無論有再多也總是不夠。
很多時候,詩人可能會受到尊敬又或會被可憐,我總會對他們說「我永遠無法做到你的成就」,並會質疑他們的財務狀況及追問未來五年計劃。沒有經過任何說話或思考,我們便把詩歌包裝為精湛的,難以理解的,不值得我們想盡辨法要去明白的。
但對於我們某些人來說,我們已經學會了讚美作者把闡述和情感轉化為幾一節一節詩歌的方式。那麼:
詩歌──是否一種值得人們上山跋涉的神秘而令人上癮的藝術形式?
聖經是否也可以有同樣說法?它也大多數被視為過時和無關緊要的,而不是富有創意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怎樣才會讓它對我們顯得有價值?它對創作者有什麼特別意義?我們是否錯過了它的「魔法」?
《聖經》不只是一本千遍一律的禮儀律法;它是一封情書,一個關於冒險和勝利的故事,一個被神稱為「美好」的多樣綜合體,它充滿了神秘、浪漫、喜劇、預言,甚至包含詩歌。
「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
黑夜卻如白晝發亮。
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
–《 詩篇 139:12》
「你的唇好像一條朱紅線;
你的嘴也秀美。
你的兩太陽在帕子內,
如同一塊石榴。」
–《 雅歌 4:3》
然而,當詩歌可以被解讀時,神的話語又如何是真實的呢?為什麼上神會選擇以詩歌一樣開放的形式來彰顯自己?
在《 約翰福音 15 章》,耶穌用葡萄樹的比喻來描述他自己和門徒之間的關係。他本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你們要花時間陪我,否則你什麼都做不好。」但也許直言不諱的指示會阻礙神在《聖經》中有意實行的事──就是要激發起讓子民的靈魂發掘他們「造物主」的欲望。
神的話語無論在形態上和對祂的啟示上都是完美的。當我們、提問和閱讀《聖經》的詩歌時,我們亦自然地在展開、提問和閱讀神。透過他的話,我們亦透過他的詩歌來理解他《約翰福音 1:1》,我們便認識這位富有創造力、神秘而美麗的神。
神選擇用詩歌來傳播他的福音:是神使用詩歌給我們的好消息──不僅僅是給受過教育的人或精英,而是給我們每一個人。他「撕開詩歌的面紗」,隱喻「至聖所」,邀請所有人進入。
「詩與美總是和平相處。當你閱讀到美麗的東西時……它會打破牆壁。」– 穆罕默德·達維希 (Mahmoud Darwish)
讀詩的呼召與跟隨耶穌的呼召是一樣的──當我們不理解的時候要投入並持有信心。
讀詩需要一番工夫。即使有評論和分析,我們剩留下的答案也可作一番辯論。但《聖經》詩歌與世俗詩歌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總有一個獨特的真理《 箴言 30:5》。然而,這是神給我們的探索,而不是答案。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意見一致,而是要與神對話。
神──詩歌的創造者,一直都在把它收回為自己所有。詩歌本應成為祂被榮耀和被認識的地方,而且它將再次發生。讓人高興的是,神請求我們參與把將他和他的創造物(我們和詩歌)結合在一起並延續下去。
「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 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 以賽亞書 55:11》
讓我們帶著敬畏和恩典走近寶座,讚美神的創造力、好消息和呼喚與我們結伴關係。
讓我們甚乎要學會侍奉及管理詩歌(神的話語)。讓它成為我們精神和靈修實踐的一部分。
讓我們擴展我們對神的認知。
讓我們知道他值得我們效力。
讓我們的心等待並鼓起勇氣,讓他彰顯自己
讓我們從他完美的話語的中得到滿足,並把詩歌視為他照耀的另一瓶瓦器 《哥林多後書 4:7-9》。
阿門。
撰文: Alana Freitas
攝影: Brandi Redd and Bryan Ye-Ch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