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信仰與烹飪

重新想像烹飪的目的,可能嗎?日常烹飪,不只是為了進食和飽餐,更是我們對創意和屬靈生活的探索。
想像一個閣樓,洋溢著紅花燉羊肉的香氣,粗糙的手拿著無酵餅的碎塊,葡萄酒倒進杯子。耶穌就在這裡渡過死前那晚,與門徒一起用餐。出於奧秘和真理,耶穌選擇了餅和酒,將他的聖體和寶血傳給門徒。這個「最後的晚餐」,成為歷世歷代信徒傳統的基石。
食物、烹飪和分享食物,蘊藏著奧妙的力量,非常適合用來表達神的特質。在《箴言》16章24節,良言如同蜂巢一樣,「使心甘甜,使骨得醫治」。早期教會經常「擘餅」;我們也在聖經的第一卷書中,第一次看見食物的記載。
「神說:『看哪,我把全地一切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一切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都賜給你們;這些都可作食物。』」(創1:29)
創世以來,人類就已經與食物建立關係。食物能平衡生活,留下記憶,打開話題,搭建橋樑,確是有其目的。烹飪是必須、傳統的,其成果也是美好的,能使我們更有創意。
人們不能經常作畫、雕刻、繪畫或以傳統方式發揮創意,但人們卻總要進食。烹飪或預備食物,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吸引人和最易理解的創意形式;那是人人都有的基本需要,其性質卻是多樣、有意義和非常個人的——當你嗅到媽媽秘製香氣四溢的咖哩,打開祖母家傳的糉子,或是咬下叔叔親手主理的烤肉,就會隨即回到某時某地,重溫當刻的感覺。
烹飪是家常便飯,我們未必會留意到烹飪也可以是創作的形式,除非是觀看烹飪節目,或在高級餐廳用膳。不過,巧妙的烹飪技巧,並非藍帶廚師或專業烘焙師的專利;精細的陶瓷、膠碟、舊報紙和蕉葉,都可以是平民百姓的畫布。
重新想像烹飪的目的,可能嗎?父母是我們首個藝術家,創作的食物為我們留下快樂、滿足和愛的回憶。日常煮食,不只是為了進食和飽餐,更是我們對創意和屬靈生活的探索。我們與農作物、動物和土地的關係,會脫離方向錯誤的食物體系,重新連結成有意義的關係。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在著作《烹︰火、水、風、土,開啟千百年手工美味的祕鑰》(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提問,「世上有甚麼行動,比為你所愛的人,煮出美味和滋養的食物,更加無私、更加親密,時間也更用得其所?」因著講求速度的工業社會和文化,烹飪已失去其重要角色。不過無論人們的背景如何,大家都會同意,廚房是他們深感被愛的地方。
耶穌自己也會下廚,在約翰福音6章,他以神蹟將五餅二魚餵飽五千個男人和他們的家人,順利滿足了一場大型聚會的需要。他又好幾次與門徒用餐,包括最後的晚餐。約翰福音21章,耶穌復活之後,在海邊向門徒顯現,生火烤魚和烤餅。
烹飪和擘餅,可以是發揮創意和表達關懷的方式。透過這樣平凡日常的節奏,我們可以看見既古老又有意義的創意表達。或者你也可以與新鄰居共進晚餐,歡迎他們;可以將家庭聚餐放在首位,也可以簡單將烹飪變成用心、有創意的練習。
想想你用鹽和香料醃好,預備快煎肉扒至甚麼熟度,又想怎樣切分。想想你嗅到那些已經切好,預備輕炒的蔬菜,是甚麼顏色和形態。將攪拌、揉捏和烘烤,變成默想和反思的練習;用心上碟、安排比例,也注意味覺的反應。在你進食的時候,想想食物的味道、質感,以及食指大動的感覺。
這個創意操練的回報,就是桌上的食物。就如耶穌一樣,以擘餅營造空間,享受烹飪勞碌的成果,將愛延伸至彼此,並體會群體的美好。你進食的時候,可以看看餐桌的周圍,記得曾經種植、採摘和預備食物的人。一起舉杯,並為彼此盛滿食物,一起感受烹飪、上菜和筵席的創意之樂。
撰寫:Daniel Sunkari
攝影:Bryan Ye-Chung 及 Tyler Zak
翻譯:Rita P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