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耶穌引領我們一直前行

「在我忙碌的創作過程中,我提醒自己我的工作並不能定義我是誰。 我有可能明天便結束我的業務都沒有所謂。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像耶穌那樣引領我們一直前行。」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2)
很多人都會聽過這句格言「比較是快樂的竊賊」。 這是我二十出頭時的口頭禪。 但是,當您真正深入研究比較的根源時,您可以確定到底是什麼在消耗您的快樂並引起焦慮。 我稱之為「三個 E」——嫉妒 "envy"、期望 "expectations"和權利 "entitlement"。
筆者本人在矽谷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科技行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我對此路途並沒有充滿熱情,但我的超常成就心態瘋狂地告訴我:這是最好的前路。
工作幾年過後,我的事業起了變化,我最終失去了工作(歡迎來到矽谷!),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我覺得自己很失敗。 這不是成功應該有的樣子。 這一切都不在預料中。我開始把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並陷入恐懼之中。
當我把一切進行比較時,我發現自己陷入了恐懼和沮喪的迷霧中。 我一直珍視我對耶穌的信賴,但我痛苦地意識到,當我為成功而努力時,我讓除了耶穌以外的一切來指引我的生活。 經過幾個月的反思,我感受到神在召喚我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去創業。 儘管我從不認為自己是那種會創業的人,但我堅着平安的心,知道如果這是一項能夠蓬勃發展的努力,神會保守着我並為這業務帶來客戶。 我也因此而開展了我的婚禮策劃業務。
神創造我們是為了有目的的工作。 但是做有意義的工作和讓工作或職業生涯成為我們的身份是有區別的。 我們越過這條線的那一刻,我們就陷入了迷霧中。 不管你是從事科技行業、自己創業還是寫詩:「迷霧」是確實在存在的,而比較往往是一切根源。
當你知道你面對的是哪個 “E”,你便需要轉向耶穌。 我們無法彌補自己的錯誤。 我們被一些理想化的故事所包圍從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但耶穌為我們的破碎的缺陷帶來美。 他提醒我們,感到困惑是正常的。 我們都會經歷重重迷霧、沮喪和自覺不足的時候。
在我忙碌的創作過程中,我提醒自己我的工作並不能定義我是誰。 我有可能明天便結束我的業務都沒有所謂。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像耶穌那樣引領我們一直前行。 我們可以投入所有的時間、精力和努力,但我們所做的一切始於他。 當我們選擇讓耶穌掌管所有時,我們便把阻止我們進行創造的障礙都一一拋棄。 我們放棄了權利、驕傲、嫉妒和期望。而作為回報,我們都因為正在作有意義的事而體驗到神的喜樂。
撰文: Naseem Khalili
攝影: Bryan Ye-Ch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