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平安—「Shalom」

「基督就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隔在中間的牆,就是以自己的身體除掉雙方的仇恨,並且廢掉了律法的規條,使兩者在他裡面成為一個新人,這樣就締造了和平。基督既然藉著十字架消滅了仇恨,就藉著十字架使雙方與神和好……」──以弗所書2章14-18節
和平,是我們都想要,也是人人都需要的。詩人和歌者挑戰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想像和平;抗爭者不惜代價,為和平吶喊和遊行示威;領袖則一次又一次承諾帶來和平,希望爭取我們的支持。不過,長久的和平確實很難維持,世界和平這個想法,正面來說,似乎只在神話出現;負面來說,這個想法之所以成為大家的願望,就因為這個願望難以成真。
聖經提供了一個詞語,說出了我們內心深處所追求的本質。「Shalom」是個希伯來單詞,通常譯作「peace」(和平);這個字所傳達的異象,遠遠不止是沒有衝突和靜默不動。「Shalom」(平安)表達整全和完整的祝福,反映了對於現實可一可再的意識,是健全、連結、合一和完整的生活,就像這個詞語最初出現時那樣。
貧窮、污染、焦慮、壓逼、戰爭,不是創造主創設生命的原意。神按照他的形象創造萬物和人類時,精心編織了一個完美和諧和互相依存的世界。這樣美麗神聖的經緯,這個愛的行動(是神形容為好的,創1:31),就是平安的畫面。
可悲的是,這塊傑作很快就被人的自我和貪婪玷污,原本無邊無際的平安畫布,竟然被競爭和恐懼撕成碎片。人們以推卸取代承擔,受試探認為幫助自己比幫助鄰舍更重要,又破壞一直以來互相親近和合作的精神。
幸好,我們沒有失去一切──雖然大致上失去焦點,但神曾賜下的榮耀仍然發出難以忽視的微光,徘徊在我們的心眼、心靈的隱密處和靈魂的核心。向善的衝動就如光線一樣,那些謙卑慷慨的行動和帶著勇氣的憐憫,會透過受傷世界的裂縫照射出來;我們就在這時,瞥見神這位藝術家的願景與目的,是曾經達到而且仍然可能的。就算歷史不斷重演,對於平安的渴望和可能想像,仍然激勵我們認識和經歷那超越生命的,繼續去夢想、盼望、相信。
平安,就像一切從神而來的,都是禮物。生命的整全和合一,不是我們可以變出、賺取或達到的;我們失去的和平,只能靠那位起初創造和平的神再次給予。因此,神道成肉身,帶來平安;在耶穌基督身上,神所給予的不止是和平手勢和笑容,神親自成為我們的平安。
我們是神的兒女,耶穌親身體現了這個共同身份的完全和整全,是我們效法的榜樣。他以無條件和犧牲的愛和寬恕安慰我們,醫治我們裡面、環繞我們和我們之間的破口。耶穌死而復活,徹底擊敗了死亡的毒刺,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完整,也保守我們得著永恆的生命。
聖經中的平安,不是屬於明天的夢想。耶穌死而復活後遇見門徒,他對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候、賜福和「平安」的邀請,這件事並非巧合。我們每天都在基督裡恢復、更新和變得整全,也隨著我們將平安帶給身邊的人,聖經描繪的平安願景,將愈來愈受到重視。
我們蒙神呼召,一針一線的,將平安再次編進創造的經緯,以言行倡導一個更公義的世界;面對不斷分歧和排斥的衝動,願我們成為復和和包容的使者;即使被人冤枉,願我們仍然擇善固執;願我們成為盼望的見證人,不在這個傷痕纍纍的世界散播恐懼。
這樣,追求和平就不是追逐不存在的幻想,而是跟隨那位教導我們的神,他親自成為我們都需要的和平。基督的靈已經播下平安的種子──在我們身上栽種,再藉著我們與他人一同培育;在日常生活和社群中,在各種工作和踐行中,在我們分享的現在和共同未來中,我們栽種整全、和平的美善。
撰寫: Chris Tweitmann
攝影: Kate Kasiutich, Malik Skydsgaard
翻譯:Rita P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