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美」

思考美和美如何藉創造主向我們揭示。
美,是烙在相片的笑容;美,是凝在花瓣的露水;美,是一頓家常便飯;美,是快樂的認可在博物館大廳迴響。
我們不能簡單以一個定義來捕捉美的意思。幾乎每間大學都有課堂,專門討論美的定義和標準,不過累積了數百年的理論,人們仍然眾說紛耘。或者原因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12節所說:「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認識的有限,到那時就全認識,如同主認識我一樣。」我們現在透過破碎的眼光看見美,雖然可以想像美的整全,但我們的經驗仍然是破碎的。美,就如愛和先知之言一樣,我們仍未能看見其完整和完美。美因著其難以觸摸而引人入勝,有人會將之形容為「轉瞬即逝的美」。
從人類表情達意開始,詩人、哲學家和藝術家就一直追求美的概念,並嘗試在不同時刻為社會交出作品。然而根據聖經,美是包羅萬象的標記,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整全的內在和外在特質。我們可能各有品味和喜好,但卻仍然可以在聖經中的某些時刻,瞥見真正的美,並洞察創造主所啟發的理解。
人類一直嘗試尋找美,神就一直在愛中傾出美。在創世的時候,神使伊甸成為家園,使這裡的一切「悅人的眼目,好作食物」(創2:8-9)。美是悅人眼目的,是來自神深切的愛和關顧,沒有愛就沒有美。因此,就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的鏡子比喻之前,說到愛包括了忍耐和恩慈的可愛特質,這些特質也是美的特質,因為美的受造,是出於神的愛。
接著在路加福音12章27節,作者將人類的美與自然的美相提並論,「你們想一想百合花是怎麼長起來的:它也不勞動,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些花的一朵」。美不會帶來焦慮,即使可能會枯萎褪色,卻仍散發自信和優雅。美不會憂慮將來,只存在於當下我們有神同在的時刻。當我們不再為世界的價值而憂慮分心,就能沉浸於美,得著安息。
有些人會無視美的內在價值,但聖經告訴我們,美不是瑣碎無謂的;美是有意為之的,是精心製作的——無論是透過神還是人類的雙手。哪裡有美,哪裡就有反映神和神國度的心意。神指示以色列人製造會幕和聖衣的時候,命令他們造出精巧的作品,「以示尊嚴和華美」(出28:1-3, 40)。因此,無論美怎樣存在我們頭腦的認知,人手造出的美和神精心創設的美,皆有其目的。美就是神的居處。
美也是神聖的,詩篇和先知書都將神形容為「神聖榮耀的」(代上16:29,詩96:9)。活在急速的現代世界,崇敬的特質很容易被人忘記。人們渴望美會不斷改變和進步,但這些不是我們神的特質。人類試著專注處理自己破碎形象的一兩方面,想不斷更新美的意思;可是,無論是在爭戰還是詩歌中,我們讚美這位充滿神聖之美的神,因他是大有能力和永不改變的。美是內在於神的,我們身為人類,由神所造,並擁有神美麗的形像。
所以,下次我們尋找美的標記時,可以想想:「這些標記能抵擋神的愛、臨在、尊榮和神聖嗎?」我們活在此時此地對美的理解中,鏡子模糊暗淡;反之,若在屬神性情的迴聲——受造萬物和創作者中尋找清晰的美,神國度的美就在那裡。
撰寫:Sabrina Dawson
畫作:Annie Spratt
翻譯:Rita P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