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與團契的屬靈操練

探討用心培育和發展群體的意義。
我們活在永遠連結的世界,人與人交流的機會比過去更多。不過,即使成年人在社交媒體上擁有數百個朋友和聯絡,每周卻只會跟四至六人交流。人們愈來愈關心,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情緒;因此也撫心自問,這是我們受造建立的連結嗎?
創世記記載第二首創世之詩中,神認為他所創造的人類不應獨居(創2:18),於是那人就開始尋找合適的伴侶。
可是,神創造人類群體,不止是為了歸屬感和舒適。創世記第一章告訴我們,人類的身份與他們看管一切受造的目的息息相關。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為了推動我們這些有神形像的人向前。
荷蘭天主教神父盧雲形容,基督徒群體不是擁抱彼此的內聚群體,而是「向前移動的夥伴,因著叫他們關注的聲音,願意團結一致的群體。」如果群體是我們信仰生活的重要面向,那群體不是應該像其他屬靈操練一樣,值得我們用心對待嗎?
故意避開群體,就是將自己與人隔絕,是在孤獨中浪費時間。社交距離、在家工作,加上社交媒體小圈子變得愈來愈多,都使我們渴望建立群體。將建立群體看為屬靈操練,幫助我們連結和欣賞別人擁有的神的形像,無論我們與對方有甚麼差異和分歧。
神的特質鼓勵我們,在多元中建立團契,也嘗試與神所創造的人建立關係──就算是被世界忽略或遺忘的人,這樣的行動就是敬拜。
耶穌也經常刻意尋找那些與人隔絕的人,並努力幫助他們回到群體(路5:12-16,8:43-48);這樣的重新連結,是耶穌醫治工作的重要部分。當我們用心、帶著同理心和禱告的心連結他人,就是跟從耶穌的腳蹤。這樣培育群體的方法,能為我們與他人創造空間,按著神創造我們的心意邁向完全。
英國新約學者賴特(N.T. Wright)指出,人類「不止在我們裡面,而是在彼此之間尋找目的和意義」。因此,活在這個永遠連結卻又永遠孤獨的社會,我們繼續學習;而在敬拜中成長的方法,就是培育群體,並深化彼此之間的連結。
作家波爾(Christine Pohl)指出,有四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維繫群體,將培育群體這個屬靈操練視為敬拜,那就是感恩、信守諾言、說真話和款待。當我們努力以真誠作健康的交流時,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不過,跟隨耶穌的重要起點,是祈禱和對話。我們祈禱的時候,會祈求神幫助我們反省和提出問題,讓我們思考自己是否蒙召在這時參與新的群體。與摯友討論這些話題,也可以得到各種回應;你甚至會發現,原來雙方都想學習如何創造空間,讓別人體驗神的榮美。
在我們學習增進與耶穌的關係時,不要忘記,以基督為中心的群體必須聚會。(來10:25)願我們努力投入群體生活,跳出安舒地帶──這個群體,是三一神所聚集和組成的。
撰寫:Drew Williams
攝影:Andreas Wagner, Daniel J. Schwarz
翻譯:Rita P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