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的屬靈操練

「婦女們哪,當聽耶和華的話,領受他口中的言語;
當教導你們的女兒舉哀,各人教導女伴唱哀歌。」(耶利米書 9:20)
我們都活在美麗但破碎的世界。
生命是脆弱和有限的,疾病、絕症和最終的死亡,都影響著我們;連結我們與別人、地方和習俗的愛也難免斷絕了。無論我們怎樣嘗試,也無法避免悲傷和失去。
創造雖然充滿奇蹟,但也會在氣候變化的影響(如熱浪、洪水、山火)肆虐全球時哀嘆,大自然世界渴望救贖,離開人類漠不關心更濫用資源的困境。
世事愈是改變,卻愈是不變。政治分歧使解決方案失去用處,宗教的差異使我們分裂而非共融;因著膚色、種族和性別差別的偏見,多年來仍難以破解或揚棄;腐敗和不公義以進步之名,一再破壞人類的傑出構思和付出。
社群變得分化,人們感到孤立,加上創造受到無人理會的傷害,令人只想想退避;問題愈來愈廣泛和複雜,人們更可以選擇不問世事,並屈服於愈來愈強烈的無力感。這樣的態度漸漸編成犬儒主義的蟲繭,我們作繭自縛。
就在世界破碎,內心的疑問不斷化膿卻無法紓解的時候,我們還有一種回應方式,就是選擇哀悼。哀悼不是隱瞞,而是公開表達我們的悲傷與悲痛;是言說挫敗,是發泄憤怒,是提出問題,也是承認懷疑,即使我們正在挑戰現狀。
哀悼是屬靈主體意識的操練,表達出積極投入,而非消極避世的信仰。哀悼是堅信生活不應如此,是肯定更美好的世界有可能出現,更是神應許會出現的;哀悼是將眼光超越人的限制,向願意改變萬事的神呼求;哀悼是盼望的言說──失去、苦難、不公義和死亡,不能也不會得到最終勝利,我們對神有盼望,他叫我們看穿空無一人的墳墓,透過復活的眼光來理解萬事。
苦難和失去帶來的最大威脅,通常不止在身體上的;苦難和失去,使我們覺得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受害者,摧毀我們的個人意識和道德主體意識。很多人都會否認、逃避,嘗試扼殺內心這份深層的痛苦;不過這樣卻會斷絕了人與別人、人與地方之間最神聖的連結,就是我們休戚與共。
哀悼,帶我們走出自怨自艾的狀態,與身邊的弟兄姊妹團結起來。我們不會獨自承受生命的辛勞苦澀,而是與彼此同一陣線。我們努力擁抱面前一樣受傷、一樣沮喪、一樣困惑和一樣懷疑的人,也抗拒和反對生活和世界的一切苦難、不公義和破碎。
哀悼不是咒詛黑暗,而是以更偉大的真光──那黑暗不能勝過的光,迎向黑暗。哀悼是開始跟隨那道真光,不是譴責世界,而是選擇贖回那份藏在破碎中的美麗。哀悼就是去愛,不是避開恐懼和傷痛,而是以真誠和盼望融入其中;透過我們工作,帶來更美世界的願景──言說世界可能是怎樣,可以是怎樣,將會是怎樣。
撰寫:Chris Tweitmann
攝影:Daniela Paola Alchapar
翻譯:Rita P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