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管創造的職分

「神愛世界*,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3章16-17節)
聖經中最為人熟知的經文,或者就是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世界……」
不過很多時候,當我們引用這節經文,都會以為神所愛的,是從人類開始,並以人類作結。我們沒有意識到創造主的厚愛是屬於一切受造——從我們稱為地球的巨大星體開始,直至宇宙的盡處。
從起初開始,聖經對於人們關愛自然世界的要求,已經是明確和強烈的。人類在受造時,不止獲准享受美好和壯麗的大自然,同時更是受託看管我們所屬的整個創造。陸地、海洋、空氣和動物都是神的傑作,而我們只是受託看管的人;經文也提醒我們:「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中的,都屬耶和華。」(詩24:1)
人類這個群體總是經常忽略看管創造的角色,會剝削和濫用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為著人類的舒適和方便,我們的選擇和態度大大加快了物種滅絕和氣候變化的速度,本身可以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健康的各種植物、動物、細菌、真菌,比預期更早消失了。氣候變得反覆無常,不同季節獨有的天氣情況,若不是變得嚴重、開始延長,就是完全消失。
我們只顧討論眼前的現實和危機,不願思考更大的問題;我們災難性的盲點,就是在重建世界時只想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而沒有跟從創造主的意思。我們看待世界的美與多元,視之為可以索取和掠奪的財產,是可供消費的資源,而不是白白領受,並應以愛心照顧和平等分享的禮物。
若我們試著根據經濟利益和關注來重塑創造,眼光一定是從缺乏開始;但當我們透過我們創造主的眼光觀看世界,就會發現人類獲賦予的一切,原來十分豐盛。如果我們尊重和順著這個世界的節奏和周期,所擁有的其實已經足夠有餘,甚至對全人類來說,也是足夠有餘。
若說所有生命的都神聖的,人類就不應以剝削的行動,來貶低火地、海洋和天空的豐盛。相反,我們必須保護和尊重手上的一切生命——森林的奇觀、海洋的浩瀚和天上的一切美景,因為創造不是我們予取予求的商品。我們是創造的一部分,是不能分割的。我們受託看管創造,不是看重世界的價值多於人的價值,而是明白到我們對世界的關懷,會影響我們如何關懷彼此。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將會延伸,影響人類健康;嚴重的問題將會變得更壞,糧食短缺導致日益嚴重的營養不良,不潔的水源會造成更高發病率,污染則會加劇心肺不適。
當然,關愛受造不止是成本效益分析,以衡量生態與人類福祉的關係。關愛受造,是尊重和歡慶世界的美善與豐盛,藉此以正確的態度,尊重和崇拜那位創造萬有的主。從這個角度理解,哀悼和懺悔都是對目前危機合宜和必須的回應;但我們不能絕望,也不能聽天由命。
因為信仰中神聖的十架之愛塑造了我們,這份愛永遠勝過死亡。復活帶來的盼望是展望前方的,是朝向美好將來的應許。聖經故事最後令人歡呼的遠景,是救贖、復和與恢復。這幅積極轉化的圖畫,不止屬於人類,更是屬於萬有。河流的意象再沒有人類企業或王國的污染浪費,而是淌流著賜予生命的河水,能醫治萬族,滋養萬物。
我們不一定要安靜等待這個永恆的視野,祈求有天會出現正面的改變。不是的,聖經的終末圖畫,描繪舊有的秩序消失,萬物更新;我們蒙召實現這個願景,現在就開始調整焦點——減少浪費和污染,留心節約能源和自然資源,踐行可持續發展,回收再用而不是用完即棄。這些行動是微小而重要的,是可行的盼望行動。
人類所屬的創造,實在渴望救贖。我們身為看管的人,使命是帶來改善而不是破壞這個我們稱為家園的世界。醫治和轉化世界的機會就在當下,願我們憑著信心,透過關懷一切受造,反映神對世界的愛。
*譯按:「世界」一字原文為κόσμον,英文聖經譯本通常譯為world(世界),中文聖經譯本則多作「世人」。此處參考天主教思高譯本,改為「世界」,以配合文意。
撰寫:Chris Tweitmann
攝影:Andreas Haslinger, Xavier Senente
翻譯:Rita P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