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受難節存在的平衡

反思耶穌受難節的教會實踐,及其對我們信仰生活的影響。
耶穌受難節,是教會日曆中在最好的安排下,亦是困難和不舒服的一天,在現今的混亂及動盪中似乎讓人份外生畏。 我們容易感覺到一種情緒上的鞭笞- 我們被不公義、痛苦和損失包圍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關注和作出反應。 同時我們也知道,希望、感恩和喜樂在我們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待在哪裏? 這是哀嘆和正義奮勇的時刻,還是慶祝我們相信神帶來的新的黎明的時刻?
耶穌受難節反映了這種互相平衡行為。 作為許多信徒為紀念耶穌被捕、受審判和受難的日子,耶穌受難節是我們迎接復活節時在預苦期反思的關鍵部分。 傳統上,這一天不只為紀念基督被釘十字架日子。 相反地,在慶祝耶穌受難節時,我們象徵性地參與了這些活動。 通過這種方式,耶穌受難節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仍然面臨著支離破碎。 當我們走過苦路或默想基督的遺言時,我們不僅反思耶穌為我們做出的犧牲的重要性,還會想到我們仍然多麼迫切地需要這種犧牲。
假如我們可以跳過「十字架」直接跳到復活節的空墳墓中慶祝,你說那是多麼的容易及誘人。 作為人類,我們很容易因本能反應而掩蓋創傷、悲傷和痛苦。 迎接耶穌受難節的那黑暗和莊嚴的氛圍會讓人感到筋疲力盡。 但是如果匆忙度過這一天便會忽略了耶穌受難節重大意義,以及體驗整全生命的意義。 痛苦和苦難是人類經歷的現實—耶穌受難節的目的是邀請我們不要逃避的痛苦,而是要我們在群體內與神於眾目睽睽之下,一起探索面對這節日背後意義的時候,究竟會有怎麼樣的結果。 耶穌便是這最好榜樣,他以人的身份降臨並為我們而犧牲,從而真正體驗及感受我們的破碎;,他感動身受到我們的痛苦和疲憊。
同一時間,我們不會永遠停留在耶穌受難節的陰霾之中。這一天最終是要告知我們「復活」的到臨。 我們有權利因此而感到悲傷,但它將不會定奪及佔有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試着着重於與彼此以及與神的關係時,這會提醒我們並不孤單。 群體力量和彼此聯繫,是為神所期望創造的,以及期望人類體驗的有力提醒。 當我們感到疲倦和疲勞時,我們定可以堅守承諾,感謝耶穌在耶穌受難節的犧牲,並堅信及期待着前方將會有恢復和更新。
耶穌受難節向我們展示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不應該只是悲嘆或希望; 在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中,兩者都各有空間。 傳道書 3 章告訴我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a]有時;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當我們進入耶穌受難節時,讓我們帶着最真實的自己來到主面前。 讓我們把我們的希望和恐懼、我們的快樂和悲傷一起帶到十字架的腳下。 阿門。
撰寫: Emma Tweitmann
攝影: Annie Spratt, Jayakody Athanas


